前些日子對學童做了一份問卷調查,學童高達九成以上,喜愛收到他人的贈書當禮物。近日正好收到住商不動產的愛心,捐贈了一批二手書。在與圖書教師芳儀及欣婷的討論規畫後,決定將書籍轉為禮物,由學童自行挑選喜愛的書籍,然後從日常表現中獲得的點數,提出三點換贈書一本。
學童兌換了自己挑選的書籍,開心極了。並當場就閱讀了起來。
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2013.11.13 跨校教學觀摩
學校名稱: 風櫃國小 (第 17 次活動)
|
|||
時 間
|
102年11月13日13:30~~16:30
|
地 點
|
風櫃國小二年級教室
多功能教室
|
參加成員
|
風櫃國小教師
馬公國小教師
如簽到表
|
記 錄
|
陳信蓁
|
活動內容
|
□課堂教學研究(含行政協調與籌劃) ■教學觀課與回饋
1.說課:由風櫃國小高芳儀老師說明今日教學流程與觀課焦點。
2.觀課:二年級翰林版《阿金的長尾巴》,閱讀理解策略為「重述故事重點」。
3.議課:針對教學觀摩進行議課,共同討論教學活動優缺及修正之道。
|
||
教師
回饋分享
|
[整體意見]
1. 教學流暢,學生學習成效良好。
2. 教學流程設計符合有效教學的課堂氛圍曲線。
3. 整個教學過程中,重述過程總共7次,學生在精熟度應是相當足夠。
4. 簡單的文本卻能讓學生以說、讀、寫等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,呈現教學方式的多元化。
5. 角色扮演時抽籤選角,讓孩子有機會精熟不同的段落與角色。
6. 關聯課文與生活經驗,體認學以致用。
7. 未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。
[針對觀課焦點所看到的優點]
觀課焦點:重述故事重點策略、提問方式、學生反應
1. 重述策略展現淋漓盡致。
2. 學童均能在合作的狀況下,完成重述學習單。
3. 學生專注力集中、投入,喜歡上課。
4. 此堂課用了3種方式讓學生練習重述故事重點,多元呈現,吸引孩子的目光。
5. 學生在寫作學習單時,共同訂正,也共同學習;因為精熟了,共同檢視時,反應極好!
6. 以圖片帶出對話句子的方式值得學習,可有效幫助學生熟練文本。
|
||
檢討
或建議
|
1. 建議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時,將對話交由學生自由發揮,以達用自己的話重述。
2. 應給予充分時間討論與表達,此次教師主導的程度較高。
3. 旁白的部分可交由未上場的學生念。
4. 角色扮演時可再強調演出時的「口氣」,幫助學生更深刻了解。
|
![]() |
教學前的說課,讓觀課人員進入狀況 |
![]() |
上課囉! |
![]() |
隔壁教室滿滿的觀課教師,正盯著螢幕同步觀課 |
![]() |
觀課後大家聚在一起議課 |
2013.11.11 教案設計分享
學校名稱:澎湖縣風櫃國小
(第 16 次活動)
|
|||
時 間
|
102年11月11日17:00~~18:00
|
地 點
|
多功能教室
|
參加成員
|
如簽到表
|
記 錄
|
陳信蓁
|
活動內容
|
■課堂教學研究(含行政協調與籌劃) □教學觀課與回饋
教學觀摩協同教學設計
|
||
教師
回饋分享
|
[Know,K]
◎教案的設計是以學童的學習成效為起始點去規劃,以學童最大效
益為主軸,在時間內讓教材成為學生的知識,同時,教學設計除
了知識性外,還須兼顧技能及情意的陶冶。
◎此次教學觀摩以重述故事為重點,搭配課文本位與戲劇表演,引
導學生精熟文本內容。
◎教師將進行二年級國語課《阿金的長尾巴》教學觀摩,教學策略
為重述故事重點。
◎活動流程:圖片、對話、活動、學習單做語詞練習、延伸、語彙
填充。
[Want to,W]
◎教學者對於協同設計團隊的意見如何斟酌?
◎該如何統整各方建議為教學方案?又如何將建議轉化為適合自
己的教學方式?
◎教學流程是否順暢?
◎教學活動是否扣緊主題?
◎教師如何利用課文(圖、文)進行課文本位的閱讀教學?
◎該如何引導學生重述故事重點?
[Learn,L]
◎擷取大家的建議讓教學流程更順暢、更豐富。
◎以靜態、動態活動搭配教學主題,可變換學生的學習節奏,提高
學習動機。
◎教師利用圖片引導對話時,語調速度要放慢,給學生思考的空間。
◎教具不須太華麗,平易近人即可,才能貼近平常的教學現場。
[Question,Q]
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對話教學有最佳的教學成效?
◎劇場活動融入閱讀,學生準備狀況變動性大,教學時間該如何拿
捏才能達到最佳成效?
|
||
檢討
或建議
|
◎教學觀摩當天流程為:說課─觀課─議課。
◎說課:花5-10分鐘說明此次教學設計與觀課重點,避免觀摩教
師未能聚焦於「重述故事重點」的教學策略。
◎觀課:當天以錄影機拉線,並於隔壁教室同步投影,減少對教學
的干擾,亦讓其他教師有較舒適的空間觀課。至於學生反應則請
能留在二年級教室的老師負責觀察。
◎議課:議課時務必扣緊主題討論,聚焦於重述故事重點策略轉化
為教學活動設計,以提升參與教師對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的認
知。
|
2013.10.28 聊書介紹與對話
學校名稱:澎湖縣風櫃國小
(第 15 次活動)
|
|||
時 間
|
102年10月28日17:00~~18:00
|
地 點
|
多功能教室
|
參加成員
|
如簽到表
|
記 錄
|
陳信蓁
|
活動內容
|
■課堂教學研究(含行政協調與籌劃) □教學觀課與回饋
共讀策略
|
||
教師
回饋分享
|
[Know,K]
◎一個群體以相同的書籍共同研讀及討論。
◎共讀的基本操作模式與做法。
[Want to,W]
◎聊書的具體作法及可以運用的策略。
◎共讀及聊書彼此之間的關聯,以及老師如何拿捏教學方式。
◎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共讀,並達成共讀的目的和效
果,提升閱讀的興趣和樂趣。
[Learn,L]
◎聊書若是以大範圍的方式進行,仍是班級的教學方式,而非聊
書;應該以3-6人的小團體,以某一共讀書籍聊聊自己的想法。
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,說自己的想法後,再與他人激盪出其他
內容,但範疇不宜偏移,教師須及時拉回議題。
◎共讀的正確作法及原則。
◎共讀的理論與策略。
[Question,Q]
◎對於高年級的跨班共讀形式應如何調整教學方式?
◎以分組方式進行共讀,人數上是否有限制?
◎採同質性或異質性分組?
|
||
檢討
或建議
|
◎教師對於推動課外閱讀課內化益發產生興趣,因此對於閱讀教學
的步驟與歷程均能提出關鍵問題,建議下次可就教師的教學經驗
進行討論。
|
2013.10.16 有層次的提問教學分享
學校名稱:澎湖縣風櫃國小
(第 14 次活動)
|
|||
時 間
|
102年10月16日17:00~~18:00
|
地 點
|
多功能教室
|
參加成員
|
如簽到表
|
記 錄
|
陳信蓁
|
活動內容
|
■課堂教學研究(含行政協調與籌劃) □教學觀課與回饋
提問策略、有層次的提問
|
||
教師
回饋分享
|
[Know,K]
◎提問有助於學生對於文本理解的後設認知。
◎提問可獲知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程度,引導學生得悉文本傳達的目
標概念。
[Want to,W]
◎自我提問有哪些類型?
◎學生掌握提問技巧對於閱讀有何助益?
◎如何適時掌握提問的技巧與時機?
[Learn,L]
◎事實型的問題:答案可以在文章中被找到。
推論型的問題:答案須經思考、推理才得到。
評論型的問題:答案要以自己的想法與評論回答。提示語:你認
為……,對你而言……
◎學生若能問出好問題,表示學生理解文章內容,並能抓住重點。
◎不同階段的學生使用提問類型的運用層次及模式。
[Question,Q]
◎提問教學是否適用於各年級?或有較適合的年級?
◎進行提問教學,文本的選擇是否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?
◎提問教學在整體教學時間的比例過多,是否合宜?
|
||
檢討
或建議
|
◎提問教學可以從低年級以事實型問題慢慢培養提問技巧,當學生
能提出好問題,表示他也找得到答案,讀懂文章。
◎策略的運用無年級差別,看教師如何規劃合適程度的教材與教學
活動,不過提問教學大多運用於高年級。
|
2013.10.07 閱讀策略分享
學校名稱:澎湖縣風櫃國小
(第 13 次活動)
|
|||
時 間
|
102年10月07日17:00~~18:00
|
地 點
|
多功能教室
|
參加成員
|
如簽到表
|
記 錄
|
陳信蓁
|
活動內容
|
■課堂教學研究(含行政協調與籌劃) □教學觀課與回饋
閱讀理解教學策略認識(理解監控、自我提問)
|
||
教師
回饋分享
|
[Know,K]
◎理解監控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是否真能理解文章內容的後設認
知。
◎學生自我提問的活動大致方式為一問一答、分組活動。
◎理解監控→讓小朋友自己評量對文本了解的程度。
◎學生自己先行閱讀文本,在全班討論前進行自我提問的活動,自己找出事實型、推理型、預測型三種不同的提問。
[Want to,W]
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理解監控和自我提問?
◎自我提問的定義和基本方式。
◎三種層次(事實、推理、預測)不同的提問應如何分辨?
[Learn,L]
◎教師須示範引導提問技巧。
◎引導過程中遇瓶頸,教師應予以鼓勵增強其學習動機。
◎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,教師不斷修正引導技巧。
◎三種提問類型(事實、推理、預測)。
◎教師放聲思考的重要。
◎結合活動策略。
◎教師須先示範,以便免敷衍的題目出現。
◎如何避免學生未閱讀而提出通論型的提問。
◎如何避免學生於閱讀提問時出現懶惰、省略與依賴的情形。
[Question,Q]
◎分享教師認為對目前提問教學的成果是否滿意?
◎教師認為提問教學是否對學生有實質的幫助?是否會推薦其他
教師也進行提問教學?
◎自我提問的方式是否可在各科目中進行並進行協同教學?
◎創意的提問策略為何?
◎提問策略精熟後該如何選擇銜接的策略?
|
||
檢討
或建議
|
◎邀請教師分享班級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的推動更能引起教師
共鳴,觸發討論。
◎留下實施歷程,對於想嘗試推動的教師較有幫助。
|
訂閱:
文章 (Atom)